那家曾让上海市政府搬家的银行 像门口的狮子闷声不响
如果说此前三年浦发银行的高管层是遭遇危机后处理各种不宜的“看守内阁”,那么新上任的这届,该有所作为了吧!
对大多数埠外人士而言,十一游上海,必至外滩。而在那条1500米长、历史可上溯至1861年的中国最有名马路上,“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从来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在地图上,这里只是“上海中山东一路10到12号”;在建筑史上,主体五层、局部七层花岗岩垒砌的大楼,则可称为希腊复兴建筑样式的代表作。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历届主人——从汇丰银行到上海市政府,以及,现在的浦东发展银行。
从1923年落成至今,这座地价4000两白银/亩、建筑费高达1000万两白银的彼时世界第二大银行建筑,刚好迎来自己100年华诞。
这栋历史悠久的大楼还有一处亮点,那就是其门口一对象征着Power&Money的青铜狮子。这对因印上港钞而声名突显的吉祥物,原是由时任汇丰银行总经理Alexander Stephen请英国祖家人士设计铸造,一只张口、一只闭口,而Stephen日后也逐渐变成张口铜狮的官方称谓。至于闭口那位,则被人们以时任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Stitt命名。据说,两种形态正符合两位银行家截然不同的性格。
当然,如今摆放于外滩的铜狮为浦发银行于1997年入主该大楼后的“克隆品”,原版已然进了上海历史博物馆。
如果说一家银行也会有“性格”,那么刚刚经历高层班底大换血的浦发银行,此刻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就像闭口的那只“Stitt”——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其人事动荡以及业绩溃退,它,闷声不响。
业绩连续双降,人事换血疏困?
1999年9月22日,农历己卯年八月十三。
这天按黄历上说,“大事勿用”。然而,恰是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三,浦发银行晋身沪市银行第一股。同时,它也是全国股份行中首位达阵A股市场者。
彼时的股份行江湖中,招商银行被冠以“零售之王”,兴业银行则坐揽“同业之王”,而以对公业务见长的浦发银行,笃笃定的“对公之王”。
凭借着对公业务优势,该行曾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三,业绩一度与前二者不相上下。
然而近年来,不仅“对公之王”的光环渐退,业绩更是逐渐失速。在央行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本周五晚间公布的“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工农中建自然独成一档,占据“第四组”,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则位列“第三组”,而浦发银行与中信银行和中国邮储行进入了“第二组”。其中的意味颇值得咂摸。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2023年,正值浦发银行的而立之年,而至9月22日,也是其上市的第二个本命年生辰。但对当事人,这却不是一个值得“重庆”的日子。此前浦发银行刚刚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912.3亿元,同比减少7.52%;其中,净利息收入为604.28亿,同比下降12.02%。同时,期内净息差为1.5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远低于人民银行审慎经营规范的净息差近0.3个百分点。
其实,还有一个数字更激起一片惊愕——期内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1.38亿元,同比减少23.32%,在42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答卷中,创下净利润跌幅之“最”。而在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其归母净利排名也已掉至倒数第三。其中,第二季度的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32.25%,单季度净利润跌下了百亿,创下十年之最。
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这也是继2021、2022年后,浦发银行业绩的再度双降。2021年-2022年,该行营收分别下降2.75%、1.24%至1909.82亿元、1886.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9.12%、3.46%至530.03亿元、511.71亿元。这也使得浦发银行成了2022年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唯一业绩双降者。
当上述数字亮相于市场后,便有分析师猜测:或许浦发即将要有新领导,如此一来才能轻松上阵。
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果不其然!半年报披露仅仅一周,浦发银行率先从人事上动手,高管席位大换血式变阵。
9月8日,“将帅”变更的消息正式官宣。公告显示,浦发银行董事会于前一日收到董事长郑杨、行长潘卫东的辞呈。接替人选同时浮出水面。该行发布公告称,提名公司党委书记张为忠、党委副书记张万兵为公司董事候选人,并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其董事任职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任职资格核准后生效。
同时,表决通过同意聘任上海市国资委原副主任康杰为浦发银行副行长,其副行长任职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任职资格核准后生效。
四天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一则人事任免通知正式确认了张为忠的任职资格。
请注意几个耐人寻味之处:一、高管变更人数远较之前同级别银行为多。二、新董事长同时出任代行长,这在浦发历史上仅见。
三、浦发银行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国际集团,后者握有29.67%股权,而上海国资委又系上海国际集团唯一股东。某种程度上,浦发银行堪称上海国资之于银行界的“长房长孙”,套用一句民间评论,“贵不可言”。然而,身为银行“大老板”的上海国资委此次罕见认可一位非沪上人士空降,且事先亦未宣布“全球选聘”,故而令外界愈发不明觉厉。
当然,相比于浦发银行首任董事长庄晓天“曾任上海副市长”的副部级抬头——是时上海能将那栋外滩门面大楼托付于浦发,本身也说明了后者的级别——最新的接棒人也只是“厅局级”了。
1967年出生的张为忠,为辽宁省大连代管庄河市石城乡人。1993年其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95年,其被调入中国建设银行大连市分行;2008年,任建行大连市分行总审计师;2011年,又任建行内蒙古分行总审计师;2013年11月,任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纪委书记。
在此之后,又调任建行总行先后出任小企业业务部副总经理、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直至建行总行公司业务总监。可以说,张氏28年的金融职业生涯中从未独立执掌过一家银行,更遑论如浦发行这般的庞然大物。
正是因为如此,与上一任本地色彩浓厚的“郑潘”班子相比,从北京空降而来的浦发第七任掌舵人,更像一个“非嫡系”破圈者。至于推动这项任命的关键力量为何,目前尚不得知。
或许,打破某种“圈子”惯性已成为2022年以来中国各大金融机构人事变动的内在主旋律。有心人士注意到,浦发银行前董事长郑杨曾担任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兼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前行长潘卫东在履职浦发银行前则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任金融机构处处长,且二人均为江苏籍人氏。
也就是说——系出同门。
自“郑潘”班子2019年底入主后,小4年时间里的浦发银行业绩的确难言亮眼。2020-2022这3年,浦发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99%、-2.75%、-1.24%;同期归属净利润增速分别是-0.99%、-9.12%、-3.46%,相较2019年,这三年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分别减少4.8亿、59.1亿、77.4亿。
而此前2014年至2019年的这两项数据,则是正增长的。当然,下滑的归因自然包括疫情及宏观因素影响。
但是,就没有自身的原因吗?这就不得不提到2017年的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造假案。彼时的浦发尚处在高光时刻: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总资产均在6万亿元行列;营收规模方面,浦发银行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二位;净利润虽略输兴业银行——但也位于中国股份制银行阵营第三。
2017年4月,浦发银行正如眼前一般身处新旧交替之际,其成都分行被爆出为掩盖不良贷款而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的大案,该分行长期“零不良”的繁荣泡沫就此被一一戳破。
监管的重拳落于2018年初。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领到4.62亿元罚款,成都分行原行长、2名副行长等人被处罚,相关涉案人员移送至司法机关,总行涉事高管也被立案调查。
自“成都分行造假案”后,其所在的西部地区成为了该行难填的业绩“黑洞”,直至2023年上半年仍处于亏损状态。案发当年,西部地区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达117.49亿元,而此后的六年半里,累亏超650亿元。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评论,浦发成都事件不幸中的万幸是爆发时点较早。如若再推迟两三年,那么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剧变,或令其以时间换空间“改正错误的机会”都不会有。
人命运巨变的时候,就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这一造假案不仅暴露出浦发银行内控存在巨大漏洞,也似乎转动了命运的齿轮。坐镇上海、手揽江浙,放眼全国——曾经“金黄的马德莱娜蛋糕在椴花茶里泡软”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
这位昔日的“对公之王”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逐渐拉开差距。至2018年末,浦发银行的资产规模惜败两位“劲敌”超四千亿元;原本压制兴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规模优势也缩减了一半,差距由286亿元缩至132亿元;与此同时,兴业银行在净利润方面的优势在则在放大,由领先29亿元增至47亿元。
肯定“勿捂心”!近年来,浦发银行显然在默默消减上述事件对自身整体经营的影响。只不过——收效平平。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窟窿太大包袱过重,但另一方面,高管层“但求无过”的补锅匠心态,势必令其在决策中一切以稳为主谨小慎微。而当防御性的经营思路叠加骤变的外部环境,有些结果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声音就认为,这也是郑、潘这对“看守内阁”的拍档一起被换的因素之一。而上述二位的后续调动安排——一个出任本地国资控股平台公司副董事长,一个出任上海联合交易所副董事长,肯定也不能算是“因功平迁”。
那么,曾深耕对公业务的新任董事长在掌舵后,又能否“唯手熟尔”重拾往日风光?
发力零售,“狂飙”后的落寞
正值浦发银行身陷水深火热之际,国内中大型银行纷纷走上零售转型之路。先行者招商银行在2017年时的零售贷款利息收入已近千亿元,占贷款利息收入的比重超58%;同年,平安银行个人贷款利息收入也超500亿元,占发放贷款利息收入的56%。
浦发银行也加入了零售业务之争,试图拓展“第二曲线”。2017年,浦发银行零售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速超过88%,公司贷款增速则略显萎靡;次年,零售贷款利息收入贡献率与公司贷款近乎持平。作为零售业务的重要抓手,其信用卡、消费贷业务扩张迅速,2017年,该信用卡及透支贷款余额大增56.61%,迈进4000亿元大门;2018年,消费贷及其他贷款余额增至2000亿元,年内增长近70%。
至2019年末潘卫东接任行长一职时,浦发银行零售贷款已超越公司贷款成了该行利息收入第一大来源。
拐点出现在2020年,该行零售贷款利息收入由加速渐趋放缓,其零售贷款利息收入更在随后两年里连续负增长。或是零售领域的失利致该行管理层想起了曾经的“尚方宝剑”,对公业务定位亦在当年被重新提及。
时任浦发银行副行长的王新浩曾公开表示,公司业务方面,浦发要重回股份制银行贷款市场占比第一、增量第一的地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疫情袭来后,新设立企业数量显著减少,浦发银行的对公业务只有存量没有增量,继续推进个贷转型似乎属被迫自救之举。但在该领域,浦发银行显然与招商银行等先发优势者能力差明显。
先看两位老对手。近年来,素以零售见长的招商银行不断升级零售战略,致力于转型至“价值银行”,资产规模也扩张迅速。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期,兴业银行围绕“商行+投行”战略进行深化,资产规模也迫近10万亿元。而曾经还能望此二者之项背的浦发银行则仅有接近9万亿元。
更麻烦的是,浦发在传统优势领域也变得气短。2021至2022年,同以对公业务见长的中信银行公司贷款利息收入早已迈入千亿量级,而浦发银行的公司贷款利息收入仍在900亿元区间徘徊不前。并且,从公司贷款、贴现贷款的平均收益率方面,浦发也明显低于中信。
种种不利自然反映到行业排名上。在连续四年维持了股份制银行营收第二之后的2020年,浦发银行被兴业银行赶超,位居季军;此后,又被中信银行挤出前三,再失一城。
如今,全年营收净利或较难回正的浦发银行,求稳,似乎是比较合理的选择。2023年上半年末,浦发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实现了“双降”:743.02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17亿元;不良贷款率1.49%,降0.0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的1.91%大幅下降至1.69%,
有分析认为,目前,浦发银行仍然处于自我修复调整的周期之中,不良数据的双降主要源于其舍弃了绝大多数风险项目,只用最低的收益率吸引最安全的客户,此举或导致其修复时间较长。
业绩的下行又动摇了浦发银行内部人事的稳定。今年5月,网传其大本营上海出现了员工因降薪不满而“罢工”的事件。虽然,最后官方解释该员工是由于个人工作表现而降薪,但根据最新中报数据,浦发银行的应付职工薪酬确实同比下降了32.56%之多,为A股42家上市银行之最。
除降薪问题以外,该事件也让外界再次关注到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板块的管理问题。据该行披露,当时信用卡中心共有11975人(正式和非正式员工总和),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同行,被投资者质疑存在冗员问题,影响降本增效。另在监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中,该行2022年的消费者投诉量同样居股份行首位。
还记得中山东一路10-12号的故事吗?其实,当年上海市政府原本有意请汇丰银行“光荣回归”,不想却被这家至今在HSBC的英语简称中留存上海印记的国际大牌银行婉拒。它们,宁肯花更少的钱去隔岸的浦东来冠名一座“汇丰大楼”。或许,这才是银行家应有的精明与算计。
有意味的是,在入主有着和罗马万神庙一样穹顶的那栋大楼四分之一世纪后,浦发银行似乎也想重新开始。据悉,新的总部大楼位于浦东世博园A区,那里毗邻着“东方之冠”世博中国馆。目前,已有十余个部门先行搬入。
至于外滩那座23415平米的庞然大物何去何从,又或者总部回归浦东的浦发行会如何涅槃,就得看那位走进上海滩的“东北汉子”了。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著名女作家辛波斯卡说过一一万物静默如谜。此刻,外界正等着他像大门口另一只青铜狮那般,先张口说些什么。
(来源水皮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