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办“医养结合”再迎利好

中国发展基金会近日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严峻的形势,让国家及地方出台“医养结合”的政策成为必然。随着上海、重庆等地出台新政,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民营医院在这一领域将迎更多发展机遇。

多地出台新政

上海市民政局于6月24日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要求制定出台推进该市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研究制定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考核检查力度;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为机构入住老年人提供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

6月30日,重庆市卫健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显示:政府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不得设置并全面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限制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的经营性质。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鼓励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举办医养结合机构。

医养结合作为应对老龄化的有效举措,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去年9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表示,近10年来,国家不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是希望通过“医养结合”本身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一方面,希望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让很多在医院住院的老年人主动离开大医院,减轻对医院病床的压力,节约大量医保资金;另一方面,则希望医养结合发展,能够降低养老机构的空置率。而实现这种“双赢”,需要社会办医助力。

民营医院角力医养行业

“医养结合”究竟能赋予民营医疗多少能量,值不值得民营医院去尝试?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负责人。

“‘医养结合’注重‘医’和‘养’。民营医院开展‘医养结合’,首先定位于‘医治’,继而进行后期养老。与普通养老院提供衣食住行和娱乐活动相比,更加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民营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有四大优势。

一是缓解紧张的医疗资源。“医养结合”的民营医院能够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其他公共健康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就便获得公共卫生服务,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公立医院治病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民营康复医院、护理院等。

二是24小时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医养病区建立在有资质的二级专科医院,并有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医师和护士全部负责老年患者生活、康复、治疗,24h有医师值班,每天不定时到老人房间了解其身心状态及饮食等情况,提供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

三是老年人治病有了绿色通道。与上级医院联合,为老人开设绿色通道,专家会诊、远程会诊,对重病患者,根据家属的意见转诊和请上级专家会诊治疗。相比起公立医院资源紧张、一床难求、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老人更放心为他提供贴心服务的民营医院。

四是构建多赢局面。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力,医院可以树立社会公益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减轻老人亲属及子女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五种医养模式已形成

“在探索中,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逐渐形成了五种模式。”上述负责人表示。

第一种是小规模、多机能的社区嵌入模式。它主要的结构是,医疗部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的形式存在,养老部分面向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这部分老人对医疗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主要需要日常的照护、监测与初步的康复。小规模、多机能的特性使得医养机构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空间,运营成本也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第二种是康复医院加养老院的模式,也是很多社会办医院转型的方向。由于以二级综合康复医院作为依托,医疗资源的配置更高,这种医养结合机构可以接收症状更重的老人,老人的床位数量也更多,比如泰康的养老之家。

第三种是大型的养老综合体模式,由一个三甲综合医院配套一个大型的养老社区。目前政府、社会资本都在做这种模式的规划与布局。

第四种是互联网养老模式,基于互联网让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到日常的健康监控与上门服务。目前,互联网医疗日益发展,网上复诊、开药、慢病管理都成为可能,并与医保对接,因此互联网提供的养老服务也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基于实体医养结合机构向社区延伸。

第五种是旅居养老模式,在旅游景区与城市远郊较为常见。为老人提供周期性的养老、疗养。这些老人相对更有活力、经济条件更好,因此这种模式的医疗配置大多与养生相关。

瓶颈亟待突破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目前的民营医疗“医养结合”发展还存在土地和物业带来的压力,以及护理人员数量与质量的不足等瓶颈。

从行业角度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标准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理论架构与产品流程,这也导致“医”与“养”两套系统成为信息孤岛,需要有一个跨界的团队、跨学科的团队共同来研发实践,以期打通整个流程。

从金融角度看,目前很多医养结合机构通过会员制及押金方式实现资金前期回流。但相应的,国内在这方面的监管还不清晰。这些资金是什么性质、如何进行有效监管、会不会化为非法集资?需要金融法规完善出一套完整的体系,既保证投资人有很好的资金回流,弥补前期投资的压力,同时又保障老人的资金安全。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导读

热点新闻

中国发展基金会近日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
发布时间:2020/07/10
首页    头条    社会力量办“医养结合”再迎利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华商经济网)之转载作品(包括图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需求而采集提供,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转载作品有任何异议,请在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