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投资人直言:我们讨论问题的已经不是“寒冬” 而是“生死”

低潮之下,一线投资机构的投资人们,究竟在想什么?他们最近半年的投资策略是快了还是慢了?他们是否在蓄力抄底,准备弯道超车?市场中“危中有机”,哪些机会是颠覆认知的?没有长盛不衰的赛道,他们如何应对变化、领跑市场?

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网主办的“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许小林、普华资本董事长曹国熊、软银中国管理合伙人华平、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联新资本创始合伙人曲列锋、红杉中国合伙人苏凯、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史云中以及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这8位极具代表性的一线投资人就“不确定性增强,VC/PE投资的耐性与坚守”这一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1、许小林告诉大家不要看头部机构说什么,而要看他最近出手做什么,这更代表机构的风格。吃穿住行总要继续,这里永远有市场。

2、曹国熊表示,投资保持正常节奏,但标准比以前高了。对于明星项目,更考虑那些“寿星”而不是“流星”项目。

3、目前,国内技术创新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越了国外。而且“去各大院校和教授、专家聊天,听到的都是要出来创业”这在一两年前是看不到的。华平认为,科技创新浪潮,特别是科学家为主体的科创公司,将迎来很大的机遇。

4、季薇用滑雪类比投资和创业。“阳光普照或者暴风雪,要保持动作不变形,有自己的节奏。就算会摔倒,也要坚持滑完它。这半年,有时处于忧喜交集的状态,忧的是看到宏观数据,喜的是看到我们一些企业的经营数据,充满生机的企业家精神。感受上大家可能会觉得上半年消费赛道特别惨,但是上半年我们投的消费类企业数据统计出来后发现,有60%消费类企业实现了同比增长。”

5、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行业变局加速。史云中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要用更大的耐心和更长的周期去做投资。否则我们要么在危机中缩手缩脚,错过周期,要么将成为时间错配的牺牲品。

6、对于不断颠覆认知的资本市场,曲列锋表示,没有长盛不衰的赛道和绝对安全的投资,要对投资充满敬畏,做好合理配置。

7、苏凯认为VC永远是要有无止境的成长,要心无旁鹜,集中精力在中国市场寻找优秀的企业家长期陪伴他。不能把IPO当成唯一重点,IPO是猴年马月的事,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超级Funder,把钱投给头部公司,享受时间红利。

8、原来没那么性感的行业也很挣钱。张向阳表示,一直关注的是相对成熟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大型企业,也包括现在很热的新能源、电池行业、半导体。

以下为现场讨论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许小林:我们的主题是“不确定性”。现在这个市场大家都不确定。去年6月到现在,二级市场跌得很惨。A股IPO破发,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过去一年成了常态。行业政策不断出台,在座的一级市场大佬们,过去一年可能都面临不小市场压力。

“不确定性”说得算比较温柔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是讨论寒冬的问题,是讨论生与死的问题。

过去一年“躺平”比较流行,这和行业遇到的困难有关系。困难之下,我们需要知道行业一线机构里一线做投资的大佬们,他们究竟在想什么,所以今年这场Panel,安排人数最多,也是希望大家尽量听一听,不同机构之间的观点。

场上八个人很有代表性,VC有红杉,PE有向阳总,还有行业代表、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投TMT、投消费、医疗各个行业都有。请各位简短介绍自己机构的特点,包括本人特点。

曹国熊:我是普华资本曹国熊,我们主阵地在长三角,有四个板块:硬科技、医疗、消费和新能源。

华平:软银中国资本成立于2000年,主要围绕科技为核心开展投资,现在管理美元、人民币基金,投资阶段涵盖早中晚期,目前主要投资四个领域:TMT、医疗健康、新能源、先进制造。

季薇:华映资本于2008年创立,主要是VC领域的投资,14年来专注于数字化趋势的投资。投资了240多家企业,其中90%为该轮领投。目前主要看Tech & Consumer, 科技、企业服务、消费等。

曲列锋:联新资本是人民币基金结构,旗下9支人民币基金。涵盖从早期到成熟期都有。累计投资100多家企业,主要集中在TMT和医疗健康两大领域。

苏凯:大家好,我是红杉中国苏凯。红杉中国17年,从种子、VC/PE到并购等不同阶段,围绕消费、科技、医疗领域投资,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史云中:我们是一家既老又新的机构。说“新”,是因为毅达资本是2014年在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内部混改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至今刚刚8年半。说“老”,是因为毅达资本业务和传承的团队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创投业务,至今已经30年。我们是全国布局的机构,沿江沿海所有发达经济区域都有我们的团队和基金落地。投资主要聚焦在半导体、生命科技、新能源、高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

张向阳:大家好,我来自于海通证券的全资子公司海通开元,旗下6个平台管理着不同行业的基金。70%投在PE阶段投资,30%是早期投资。目前大概投了580多个项目,有180个项目已经IPO了。

投资节奏没放缓,吃穿住行永远有市场许小林:谢谢各位!作为同行和创业者,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一线投资机构和一线投资人,在遇到市场悲观的情况下,尤其是二级市场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家最近半年的投资策略究竟怎样,是快了还是慢了?是保守了还是继续积极?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在现在的世况下,在座各位究竟是准备超车机会?还是准备更保守一些?请普华的曹总先来。

曹国熊:去年我们投了大概40亿,总共投了70家企业。今年1—7月份,我们投了32家企业,大概是17亿左右。从整体节奏上看,我觉得也差不多,保持了稳健的节奏。当然我们复盘时也感受到前几年投的企业,在今年这一环境下,大部分企业还是遇到了挑战。今年双碳、新能源、储能这块非常火。如果说投资重心,毕竟在储能,我们和国家能源有一些积累,在这方面我们会加注更多一些。

许小林:你投了32家,相比于过去,是保守了,还是基本上维持正常速度?

曹国熊:差不多的速度,没有特别快,没有特别慢。但标准比过去高了一些,我们投资人也很辛苦。去年70家,总共看了5000家,今年也看了差不多2000家,才投出这32家。这里面有些是早期项目,看得快一些。

许小林:上半年投32家,这与你在杭州受疫情小有关。可能接下来上海的几位没那么幸福了。华平总,过去我都是吃烧烤的时候向你请教,今年我们还没约上烧烤。

华平:我觉得投资节奏和原来差不太多,因为软银中国资本一贯的风格是我们每年投的项目数不算多,但每个项目精挑细选,看中以后不断加码。

在周期里怎样掌握节奏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角度。我们从2000年开始成立第一支基金,那时就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危机是互联网泡沫,2008年是金融风暴,各种周期和起伏都经历过。如今大家面临的是新一轮的挑战,这一轮挑战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更加复杂和大的话题。

我们整体上会保持一个基本的节奏。但在特定时间段,根据大环境变化下的判断,我们可以有稍微的调整。比如,美元基金投的的项目,遇到中概股在美国、香港上市大环境的变化,对我们投资策略如何调整是有影响的。相比之下,人民币基金投资目前节奏会稳定一些。

总体来说,节奏有一点变化,但是我们会坚持投资。最近我们就投了几个不错的医疗项目,譬如我们投了脑科学、精准手术,它们共通点都是拥有前沿科技的企业。还有,新能源也是我们会看的一个重要板块,我们投了一家非常好的储能技术企业,这家公司的技术不仅中国领先,而且是全球领先的技术。

因此,不管宏观环境怎样,一定要保持一个投资的步骤。纵观好的年代和坏的年代,我们发现,在所谓最糟糕的宏观年代下,我们投出了阿里、淘宝,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投出了一家也是我们杭州的企业——迪安诊断。回顾来看,这些都恰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许小林:这是大家所说的幸福事实,市场差的时候你投资可能遇到一些挑战,但可能也是你收获机遇的时候,通常市场是公平的。

张向阳:我们有我们的特点。说到投资,去年到今年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这也与我们的特征相关,因为我们是券商投资平台,原来我们一直关注的是相对成熟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大型企业,包括现在很热的新能源、电池行业、半导体,都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行业。

从投资的速度上看,每年我们投资金额大概是25亿左右,今年上半年节奏也差不多。我们关注的行业有一些变化,因为受到二级市场影响,二级市场的价格很高,导致一级市场价格也很高,新能源、半导体这些估值都很高。所以,我们确实要下更大工夫去选择投哪些企业。

许小林:张总也是我们行业的老大哥,非常资深,抓住机会我们继续问一个稍微难点的问题。你在多个场合说做投资要专业、要专注。看到你每年投25亿,都涵盖了七、八个赛道。你的专业、专注和七、八个赛道这个逻辑有没有矛盾?

张向阳:刚才我介绍了开元是海通全资的子公司,下面6个平台管理不同的团队。这六个平台有不同的重点和行业划分,有一个是做医药服务业,有一个做互联网文化,还有一个做航空和新材料,一个做并购,另外一个做新能源和半导体。开元本身投资团队,主要做TMT方面,还有先进制造。

可能你听得出来,我们是按行业划分分组。

许小林:你这七个组、八个组,自己最喜欢哪个组?

张向阳:我还是喜欢比较踏实的,能够投到有现金流、项目比较稳的组。

许小林:这是外交公司回答。

张向阳:那肯定企业现金流很好、生产也好,大家看得明白。比如,汽车配件。

许小林:这和你券商背景有关系。

张向阳:这也和我们的投资能力相关,太早期的VC阶段的,原来互联网模式创新的,我们没有这方面人才,看不懂,也跟的不多,所以这些项目没怎么投。

许小林:谢谢老大哥,我知道这些方面你都投出了非常优秀的IPO公司。毅达的史总,平时特别低调,很少到这个场合和大家分享毅达的经验。刚才简单聊了一下,毅达和红杉这两家是出手最多的机构,毅达资本上半年出手68次左右,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出手那么多?

史云中:是的,今年上半年毅达资本共出手68次了,与去年同期持平。但去年实际上是在前一年同期增长一倍的基础上的数据,可以说还保持着比较高的投资强度。我们能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耐心去积极布局,主要还是对未来的信心。

一方面是对行业的信心。国内现在讲科技自强自立,产业链自主可控,需要大量创新资本的支持,但现在国内的直接融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今年上半年直接融资数据可能只有美国同期的1/14,私募股权行业在中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很看好。中国产业链最完整,经济的韧性最强。这时候投资高成长的科技产业恰逢其时。

第三是对周期波动把握的信心。整个周期波动过程中,各行各业可能都会发生底层结构的重置。这个时候的波动会诞生出一些新机会,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是我们的信条。

去年我们获得了18家IPO,今年1—6月又有9家企业IPO,退出业绩在行业中还算比较领先,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前几年在低谷积极布局的结果。所以我觉得保持这样的耐心,是能够超越周期、获得收益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已经熨平,整个投资阶段前移,投资机构的内卷也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还是要把周期拉长,用更大的耐心和更长的周期去做投资,否则我们可能要么错过了当前的周期,要么成为时间错配的牺牲品。

总体来说,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许小林:史总讲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将时间周期拉长。3个月前,我们估计问在场的同事们,大家可能还会信心不足。时间周期拉到今天,大家对那段时间也都慢慢淡忘了,没那么痛苦。投资周期也是如此,周期拉长一点,对波动的感受小一些,只不过现在处于波动和困难最强的时候。好在行业还有毅达这样的机构,一直在努力出手。刚才史总也介绍了,他们也往早期和金额上会有一些减少。

接下来请红杉的苏凯总。

苏凯:这个问题很好,但是从红杉的角度我们没刻意设立一个弯道超车、抄底或者是保守的。

许小林:你已经是在最前面了,不存在超车。

苏凯:从机构的角度需要我们永不止步的成长。我们一直长期看好中国市场,Long China,也一直在不断寻找中国优秀企业家,特别是早期的创业者,我们坚持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长期陪伴企业成长,陪伴企业家打造基业长青的企业。

市场具有周期性变化节奏,几年前消费to C特别繁荣,近一两年是硬科技和医疗领域投资繁荣。

整体来说,重点要保持较高专业标准和眼光的同时,向更早期迈进,与勇敢开创者同行,找到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我们每年投资早期项目近一百个,并且每年数量一直在增长。

此外,我们也在时尚消费领域关注非常优秀的海外品牌,助力他们与中国的消费者见面,未来在中国市场也具有很大空间。我们要心无旁鹜、集中精力在中国市场寻找优秀的企业家,陪伴他们度过从种子、VC到成长期及之后的长期发展阶段。努力给创业者带来更多价值,给LP带来更多回报。

许小林:苏凯总讲了很好的词,例如审慎、有分寸的。实际上做了几个大的并购,比过去几年都多,所以大家不要看头部机构说什么,而要看他最近出手做什么,这更代表机构的风格。接下来请曲总!

曲列锋:听同行讲,感受很深,基本上大家投资风格趋同,无论外界行业怎样变化,还是坚守自己的理念和保持自己的投资。该有的机会要把握,也不要有困难就退出。

回顾我们自己成立的十几年,经济周期也差不多经历两轮了。尤其是这两年,每年保持出手15—20家企业,基本上这几年没变过。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有2—3个月不能做尽调,节奏稍微慢了些,延伸到今年年底,数字应该也差不多。谈到这个话题,我想更是对我们自己投资策略的认同和肯定,这一点上大家的策略是超级趋同的。

季薇总没讲之前,在座的机构都没有保守的,投资节奏没有放缓,受疫情影响也不是太大,可能对估值、金额有些调整,但是整体的节奏没有放缓。季薇总,您上半年出手缓了一些吗?

季薇:我好像没办法站到大家的反面说我们收缩了。虽然华映Base在上海,但是上半年我和大部分的团队是在北京和其他地方,工作正常开展。从数据来说,华映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10%。一季度增长还多一点,二季度因为工作节奏慢了下来,增长稍微慢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是,赛道热度明显是冷热不均的。受二级市场的影响,消费赛道和企业服务赛道偏冷,我们还在坚持出手,节奏也比较舒适一些。对项目的调研和谈判等等方面,现在都可以用比较舒服的节奏推进。

但是也碰到类似曹总所说的双碳、新能源领域特别热的情况。我举个例子,过去一年多我们一直在研究某个消费电子赛道,当时找到了一个好的标的,发现好多大厂、头部机构和海外机构都来抢。我们是第一家出手的,却只抢到了2000万的份额。所以各个细分赛道的热度很不均匀。可能有的赛道相对节奏缓一些,但有的赛道出手非常快。

当然,激进或保守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是机构整体策略的一个融合。包括基金在赛道的布局重点或者是在某一个基金组合的构成布局,项目筛选的标准和决策出手上都会有细分差异。

华映在消费领域有两个根据地,一个是基础民生的吃和穿,另一个是高附加值消费。

基础民生的抗周期能力强一些,可以说是个稳健盘。今年中国人均居民的支出扣除价格因素,上涨了0.87%,差不多与往年持平。其中基础民生还是有正向的增长,但是非刚需的支出,如教育、娱乐消费都同比减少。所以我们还是看中基础民生。

另一个是看中高附加值,就是在数字化能力、供应链能力,高附加值上的出手多一些,还有趋势型红利型的消费方向,比如消费电子、宠物赛道、运动户外、合成生物等等我们也有出手。

企业服务领域也是如此。与企业业务关联度和耦合度高的,我们还是非常愿意出手。在某些赛道我们也很激进。最近外界问华映怎么投量子计算?这是一个明明很遥远的,还体现不出商业价值的技术。但我们认为,未来基础算力的提升是一个重要方向,量子计算这样能颠覆性提升算力的领域,我们还是要大胆出手。所以是谨慎还是保守,我们会根据赛道情况在基金组合中做不同配置。

许小林:和谐统一。刚才你讲了一个观点,总归不管是保守和激进,吃、穿、住、行大家还是继续的,所以永远这一市场是存在的。

认知颠覆:IPO破发、投后前移、估值暴跌另外一个讨论话题是,过去几年,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不停变化,机构也是优胜劣汰。这个过程中,大家看到的创业者也好,优秀的机构也好,有哪些过去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但是颠覆了我们的认知的事件或者是策略,想请大家分享一下,史总先来。

史云中:确实变化很多,很多以前的认知被颠覆。我先讲两个:

第一个是IPO是不败神话的观点被颠覆了。从前大家都有IPO的情结,只要说哪里有Pre—IPO的项目,机构都会蜂拥而至,把估值炒得很高,有时甚至严重透支了项目的价值。目前项目上市以后,大家也知道有很多时候甚至是不到解禁期,一上市就跌破了最后一轮的估值价格。所以核心问题还是要重新思考我们投资的本源是什么,到底是投机短期套利,还是长期为企业带来价值。如果投资Pre—IPO项目没办法获得长期收益,就往前移,今年我们就往前移了不少。我们必须更长时间陪伴企业,不停赋能,只有付出和浇灌了,才会有回报,市场是公平的。

第二个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投后管理就是做风险控制的认知,现在基本上被颠覆了。现在我们发现,投后管理最多只有10%的功能是为了风险控制。大家更多的共识是,投后管理就是赋能企业。赋能企业的价值就在于打造行业生态,我们说行业里得生态者得天下。只有把行业生态打造好,才能赋能企业。

投后管理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把生态打造好,才能将投资的闭环做好。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是叫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你将赋能的事做好,包括募资也好,后续新的投资机会也好,包括你的行业研究也好,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这方面的一些资源。

许小林:大家都有同感,一个是IPO破发,然后很多投后都前移,投后直接影响到投资。史总一上来就分享了两个,后面越来越难说,建议大家抢着说。

华平:因为软银中国资本同时管理美元及人民币基金,对我们而言,这里面是会遇到投资风格反差的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大家经常会讨论的问题是,基于地缘因素也好、宏观环境也好,对中概股到美国上市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创新型企业,估值从很高,到现在“地板价”。我想,在座的很多人,以前都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感知和看见这么大的变化。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去全球化或者是逆全球化带来的效应。

近期,我们投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围绕国内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我发现,国内的技术创新和国外的距离其实是越来越近了。而且硬科技领域开始出现反超。最近我们投了些医疗企业,比如有一家脑科学企业的团队都是清华大学出来的,还有精密手术企业是从中科院出来的。我们还投了一个新能源项目,团队是来自交大及中科院的。他们都是围绕国内的原创技术。

我个人有两个感受,一是国内技术创新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越了国外。二是我觉得科学家创业的精神非常令人鼓舞。基本上,我和各大院校和教授、专家聊天,都听到说想出来创业。所以今天科技产业化的速度和普及程度,是我们在一两年前看不到的。科技创新的浪潮,特别是科学家为主体的科技型创业公司将迎来很大的机遇。

许小林:昨天姚教授和今天刘二海总也讲了,中国的新能源车引领全球,是中国市场换来的技术形成优势,然后有可能引领。这方面是颠覆的,但是美股的下跌也是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危中有机,不性感的项目反而回报最高曹国熊:大家都知道潮水会有退的一刻,但是没想到是断崖式的退潮。所以这两年大家都在说穿越长周期。比如药、器械在近年的估值上都已受到挑战,这使投资机构不得不谨慎起来,尤其是面对“当红炸子鸡”。

关于“明星”项目,在座每位都投到了不少,我们当然更希望这些“明星”能够成为“寿星”,而不是“流星”的项目。上市后一路下跌的股票不少,有些还是曾经很闪耀的明星公司。

这要两看:一种是的确被高估了,挤泡沫的过程;另一种下跌里面很大是非理性的因素,受国际国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项目估值就被影响到了,有一批企业可以是被冤枉的,但它自身整体的发展还是扎实的,最终还是会跑出来的,估值会上来的。所以,本质上还是要投内在、内生的发展。

第二点我想讲科学家原创技术转化。国家态度很明显,鼓励大家在卡脖子、断点、痛点、堵点上下工夫,鼓励创新,鼓励投安全、自主、可控,这个方向很清晰。我们孵化了一些科学家企业,这里面的挑战是如何找到好的合伙人。光一个科学家就做成大的企业也有,但还是会碰到很多挑战。

我个人觉得一个理想的股权结构是,科学家技术团队占1/3,合伙人CEO经营团队很多会来自五百强企业占1/3,然后投资机构占1/3。

最后总体来说,目前VC市场是危中有机,后面那个“机”是生机勃勃。永远有机会,永远有热点。

华平:曹总说了一句金句,“投寿星而不是投流星”。在杭州这个地方,苏东坡写下过“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这首诗与我们的主题很契合。我们看半导体、生物医药和双碳都很热,看完一家企业后估值那么高,就在想是不是看错了?回过头来发现,其实很多事没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但是,优秀的公司永远是优秀的公司。

张向阳:我们想象中非常美好的东西,现实里可能会有落差。而原来没那么性感的行业也很挣钱。这些年我们互联网行业的钱也赚过,游戏也赚过快钱和大钱,但是整体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发现先进制造业也很赚钱,从这些企业上获得的回报一般能5—6倍,好的7倍,差的2—3倍,很少像互联网企业、大消费企业等一上市就是几百倍的。

但是,最近这几年我们也发现在新能源上,在电池上,哪怕诸如在机械加工中我们投的做轴承这种很传统的制造业里面的生产企业,我们也赚到了大几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这是我们没有想象到的。

我觉得这和国情有很大的关系,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是一个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供应链非常全,在很多行业拥有绝对的优势,能够领先获得绝对控制。比如说新能源,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再去投钱做这个事了。

反过来说半导体,其实半导体是很成熟的产业,但是我们很弱。那么为什么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因为我们国家是大国,它需要半导体。所以政策支持要把半导体补上,补上不是追上超过人家,而是满足国内的需求。现在大家的战斗力很足,我去西北看了两个太阳能企业,一个做硅材料,一个做拉棒(单晶硅棒)。这个做硅材料的企业需要50亿,一年时间投50亿下去,到今年7月份我去剪彩的时候企业都可以生产了,在任何国家没有这样的速度;另外做拉棒和切片的,也是一年投了四、五十个亿,非常壮观。

我们处于垄断的行业,只要市场在,绝对能挣大钱。今年的太阳能市场发展得很好,硅料从8万涨到30万,这个市场依然有很多人赚钱,尤其是在海外市场。我们80%—90%的产品全部供海外,而且海外购买欲望还很高,因为他们的能源和用电的价格涨了很多,硅料价格回来以后,国内这块存量爆发还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许小林:很多你投的时候没那么性感的项目,可能是你基金回报最高的项目。

季薇:认知颠覆有一个定义,就是原本我们默认会一直存在的前提条件在发生变化,包括地缘政治、资本市场和市场化的企业运营环境等。变化之下,投资机构锚定自己的支点尤其重要。我们非常重视“创新”这个点,任何一个项目能拿出来讨论,我们都希望从供需两端看到创新以及能够创造价值。

关于行业的颠覆,我看到的是,以前大家很重视交易价值,比如上市前后估值套利,大厂扩张/孵化中的高估值club deal,现在少一些了。现在大家更注重企业业务本身的成长性、产品领先性和现金流建康等方面,企业本身健康,有价值,才能穿越寒冬和周期。我们也更重视对这些企业的帮助、赋能、以及投资上的加码。

我自己喜欢滑雪,所以我喜欢用滑雪类比投资。同一个雪道,在晴天滑和暴风雪交加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就算条件不好时摔跤了,但你还是会坚持保持动作不变形,保持节奏,滑完它。对机构如此,对企业也是如此。这半年里,我有时处于忧喜交集的状态,忧的是有一些宏观数据,发达地区的数据也并不那么好看;喜的是看到我们投的企业的数据,看到企业家精神依然充满生机。我们愿意以耐心、信心和决心去陪伴他们。

感受上大家会觉得上半年消费赛道特别惨,但是上半年我们投的消费类企业数据统计出来后发现,有60%消费类企业营收实现了同比增长,1/3的消费企业实现100%增长。

许小林:这和大家的认知相反。

季薇:华映资本有1/3的企业实现了100%增长,甚至还有线下餐饮类的企业实现了100%增长。

许小林:比如和府捞面?

季薇:它还是受影响多一点,因为上海是大本营,目前在逐渐恢复中。线下连锁小吃店,像夸父炸串实现了100%的增长。所以从微观上,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家精神和生机勃勃,这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绝对相信好的消费企业是能无惧风雪穿越周期的。

没有绝对安全的投资,迭代认知修正错误曲列锋:从2015年至今,整个一级市场的投资总体都是向上的,但是二级市场的调整,从中概股到港股,这两年的调整是剧烈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我们很多认知的颠覆实际上都来自于二级市场的影响,包括一级泡沫的破裂等。

我的感受有两条。一是没有长盛不衰的赛道;二是就个体投资来说,没有绝对安全的投资。包括刚才讲的IPO神话破裂,这两年确实颠覆了认知。所以这就迫使我们反思还是要对投资行业充满敬畏,大家合理做好配置以及掌握好行业的周期更重要。

许小林:投资是技术的,不是艺术的。

苏凯:我从昨天想到现在也没想到颠覆的东西。

许小林:因为你在颠覆。

苏凯:投资是一个不断完善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积跬步才能至千里的过程。我们也常常在思考自身有什么成长和进步。红杉从VC领域开始,成长到涉及不同阶段的投资,近几年也一直关注更早期投资,向“更早、更实、更创新”的项目,陪伴勇敢开创者一同成长,需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坚守和价值累积。

另外是对投后赋能,以及退出管道的思考,是对投资更全面的思考和进步。

对于有时候没想清楚的事情,我们不急着下结论,这也是红杉的文化。从微观视角,我们基于Case by Case,Deal By Deal去看待,然后积累自己的认知,去迭代自己的认知,修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点,这是我们的感悟。

许小林:这个感悟很深,“我知道我是错的”敢于说出来,这很勇敢。很多时候大家说投资是给自己设立认知的边界,我刚才讲“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你想得太美好,看完以后你才有新的思路,看完以后再看,就会发现庐山烟雨浙江潮仍然是中国最好的风景,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和颠覆的问题。

在座各位是市场长跑的赢家,很多机构拥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在一线能够成功领跑市场,大家作为长期核心投资人,最核心的品质和能力是什么,大家用简短的一句话总结。

曹国熊:专注在自己的能力圈深耕。

华平:最重要的是信心。一个是对市场的信心,第二个是对自己的信心,第三个是对创业者的信心。

季薇:开放。心态的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以及勇于对自己很多认知桎梏和局限的打破,保持学习能力,保持开放心态。

曲列锋:热爱自己的事业,认可自己的使命,然后专注于自己的每件事。

苏凯:如果用关键词概括,我认为重要的是“全情投入,虚怀若谷”,这是在优秀的投资人身上看到的共性。只有真正热爱投资,才能不断调整,不断前进。

史云中:还是个人投资历程的修炼,不忘初心,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我们要相信时间,长期付出,不投机不跟风,今天的坚守是为了明天的收获。

张向阳:专注,专业,做自己喜欢和有能力做的事情。

 

 

(来源投中网)

导读

热点新闻

低潮之下,一线投资机构的投资人们,究竟在想什么?他们最近半年的投资策略是快了还是慢了?
发布时间:2022/08/17
首页    财经纵览    一线投资人直言:我们讨论问题的已经不是“寒冬” 而是“生死”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华商经济网)之转载作品(包括图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需求而采集提供,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转载作品有任何异议,请在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