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美食:自然馈赠 纯真至味
白洋淀风景
【华商经济网讯】著名作家、荷花淀文学流派创始人孙犁先生,生前在谈到对白洋淀印象时曾说过:“新安人会吃,端村人会穿。”新安即原安新县县城所在地,新安人是典型的白洋淀人。白洋淀人爱吃什么?当然是爱吃鱼!作为雄安人典型代表的白洋淀人,不仅钟爱鱼肴,烹饪技艺也精湛高超;白洋淀炖杂鱼、小虾糊饼、小鱼咸菜、水乡杂烩、清蒸元鱼和雄安鱼片等名菜、小吃,已成为白洋淀饮食文化的名片,白洋淀全鱼宴、圈头婚宴大席、雄安面菜席、荷花鱼宴等特色宴席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雄安鱼片
白洋淀的水美、人美,味儿也美。白洋淀的美食按地域划分为三大流派。一是以赵北口、圈头为代表的东部派,做鱼讲究整体把握,如圈头炖大鱼、赵北口鱼汤;二是以端村、同口为代表的南部派,讲究鱼虾的精细加工,从鱼段到鱼片、鱼条,再到鱼丝、鱼丁乃至鱼肉馅饺子,工艺讲究,追求极致;三是以安州、北何庄为代表的西部派,这里水浅苇多,鱼虾产量不如东部地区,渔民捕到的大鱼鲜鱼要卖到安州的鱼市,民间流传下来的都是鲶鱼、嘎鱼、黄鳝等边缘鱼类的做法。
清蒸元鱼
今天,大家就随我一起走进景色秀丽的白洋淀去品味白洋淀的特色美味吧!
圈头婚宴大席:白洋淀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女方大席
圈头婚宴大席代表了白洋淀水乡圈头独有的风情民俗,凝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白洋淀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男方大席
圈头村隶属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乡,地处白洋淀中心地带,四周被淀水包围,村内羊肠小路纵横,因其独特而秀美的自然风光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当地村民世代以淀上耕作和水上捕鱼为业,村子虽然不大,却传承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头音乐会,这里的圈头婚宴大席更是远近闻名。
陈爱军大师制作大席菜品
圈头婚宴大席分为四八席、八八席、十大碗、十二八大席,村民们根据各自家庭经济条件选择不同规格的席面。食材就地选材,口味多样,菜品丰富。目前白洋淀圈头婚宴大席经过陈爱军大师工作室挖掘整理,成功在保定市申遗,在2018年9月举行了圏头婚宴大席的展示活动,让这一有着浓厚雄安新区印记的传统宴席声名鹊起。
当地厨师切配大席菜品
“圈头婚宴大席我们挖掘整理了8年,共有520多道菜品。”陈爱军告诉我。陈爱军热爱家乡的美食,从8年前开始,他带领团队走访圈头的每个村子,与当地老辈人沟通交流,收集民间资料,查阅历史文献,反复实验烹制婚宴大席的菜品,才有了今天成果。“清代康熙曾在圈头设立行宫,乾隆皇帝也多次来这里出巡,皇家菜品对当地的传统婚宴产生了一定影响。”陈爱军说。
当地厨师烹饪大席
以圈头婚宴大席十二八大席为例。宴席包含茶架、十六道凉菜,十二个大件(每一个大件带四个小烩碗,每一个小烩碗带八个热菜)、八个汤、三个主食。主料以白洋淀食材为主,包含鱼、虾、螃蟹、肉、鸡、鸭、肘肉、莲子、藕、芡实、荷叶尖等。辅料有大料、辣椒、葱、姜、蒜、香料等。
走席
圈头炖鱼,也称白洋淀炖大鱼是圈头婚宴大席的主菜,在味觉及视觉上讲究整体效果。厨师在加工鱼的时候不把它完全断开,无论多大的鱼,只在背部加些花刀,以便入味。巨大的圆盘里,铺着巨大的荷叶,荷叶上盘曲着炖好的大鲤鱼。有了荷叶的陪衬,鱼的形态就犹如在水中一般从容和健美。
大席茶架:四干、四鲜、四点、四蜜饯
炖鱼用传统的大铁锅,灶下烧的是白洋淀的干芦苇,水也是从淀里舀来的水,锅里再放入鸡头梗,味道会更加绝妙。
活鱼烹制,鱼肉自然鲜嫩,又增添了荷的清香,简直妙不可言。按当地人的说法,“一方水土养一方鱼”。同一种鱼,在江河湖海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口感自然是不同的,池塘的鱼有土腥气,江河的鱼也要看水质。白洋淀水草丰美、水域广阔,鱼本身就融进了“荷之清香,水之甘醇,苇之柔韧”。从这个角度来说,吃白洋淀的鱼,也是在品一方水土、体味自然的精华。
白洋淀炖大鲤鱼
民间传说成就民俗文化宴
来到白洋淀,仅仅品尝美食是不够的。随我一起听听流传当地的民间传说,了解一下那些古代帝王曾经青睐的民间小吃,或许更能勾起大家的食欲。
小虾糊饼
在当地百姓的记忆中,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到白洋淀进行水上围猎活动,遍尝水乡特产,并在这里留下不少轶事。
小虾糊饼
相传,康熙帝曾经来到白洋淀,途经一个水村,嗅到一阵阵香味。循香找去,康熙走进一家简陋的民宅,只见一位老妇人正弯腰在铁锅内拍打着一种玉米面、小虾、苲菜(白洋淀中的一种水草)搅拌在一起的像饼一样的食物。他走近时,老妇人正好铲起玉米饼来,只见饼是金黄的、苲菜是绿的、小虾是红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一时间,康熙食欲大振,吃了几口,龙颜大悦,问这是什么食物,老妇人随口答:“白洋淀小虾糊饼。”康熙一高兴,提笔就写下了这七个字。他走后,老妇人就挂起了“白洋淀小虾糊饼”的御匾,专做渔家饭菜,生意十分兴隆。吃着渔家饭菜,听着民间传说,一顿丰盛的“民俗文化宴”就摆在了您的面前。
“唱戏的腔、厨师的汤”,汤是餐桌上的第一佳肴,如果来白洋淀没喝上一口赵北口鱼汤,确实是一件憾事。
水芽鱼丸汤
据《白洋淀志》记载,乾隆帝来白洋淀水上围猎,其中有几次是取道鄞州,到赵北口弃车登船入淀。一次水围归来,天色已晚,乾隆耐不住饥肠辘辘,未等到行宫,便走进一家饭店,请店家尽快安排一点吃的。
鱼丸汤
店家一见皇上进店,早已慌了神,但店里已没什么可做的,只还有两条鲜活的鲫鱼。于是便一边蒸了米饭,一边做了半碗鱼汤,诚惶诚恐地送上。不成想,乾隆吃后,感觉鱼汤味道极佳,顺便题诗一首:“鱼汤米饭两相宜,鱼补身子米解饥。谁说渔家慢待客?半碗鱼汤胜全席。”
白洋淀双黄鸭蛋
从此,赵北口鱼汤便只盛小半碗,也留下了一句歇后语:“赵北口鱼汤——喝了后悔,不喝也后悔。”因为鱼汤味道独特,但只盛小半碗,喝了不解馋,日后想喝,离了赵北口又喝不上了,便后悔还不如不喝,省得日后惦记;但如果不喝,又感到来白洋淀没喝上赵北口鱼汤,也非常遗憾。
白洋淀苲菜小虾糊饼
至于“半蒸半煮”,那也是乾隆来白洋淀水围时流传下来的故事:乾隆北上围猎突遇大风,龙船翻沉,乾隆落水,被渔民李登龙所救。上岸后,李家母子做了顿玉米面饼子熬小鱼。饼子贴到锅边,下半截泡在鱼汤里,熟了以后,上面是蒸的、下面是煮的,正面是嫩黄的、反面是带饹馇的,喷香四溢。乾隆吃了一口,大开胃口,问左右:“这叫什么饭菜?”一名近臣抢答:“半蒸半煮。”从此,这道水乡渔家饭菜便有了正式的名字——半蒸半煮。
半蒸半煮(铁锅炖杂鱼)
“红桥长短接溪川,溪上人家不治田。半笠沧波三月雨,一堤杨柳两湖烟。孳将鹅鸭无官税,捕得鱼虾足酒钱。今日饱餐渔者乐,鸣榔春水绿浮船。”乾隆皇帝作的《赵北口即景》一诗,一定是在白洋淀欣赏了美景、品味了美食之后欣然写下的。
泥鳅炖豆腐
渔家饭:就地取材 自然本味
白洋淀自然景色优美,水产资源丰富。清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曾写《暑雨初晴过赵北口》这样描绘:“微风翦翦动新荷,雪鲙银鳞入市多。十里烟堤翻柳浪,数家茅屋挂鱼蓑。”不仅描写出白洋淀风光的明媚,也反映了这里的资源丰富。
咸鸭蛋
白洋淀的美食颇受帝王的青睐,体现着渔家饭的地道实惠,红心鸭蛋、螃蟹莲藕鸡头饭、白洋淀熏泥鳅、泥鳅炖豆腐、小鱼咸饭、小虾糊饼玉米粥、甲甲打卤面、鲶鱼疙瘩汤、炖鱼肠、水乡杂烩、白洋淀熏鱼、小鱼咸菜窝窝头等水乡家常系列,可谓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咸鸭蛋
鸭蛋在美食中虽然平常,但白洋淀的鸭蛋却独具特色——蛋黄红亮,煮熟后红心流油,异常鲜香。白洋淀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堪称鸭子生存的天堂。这里有养鸭的传统,常见到一群群的鸭子在水中浮游,水趣盎然。鸭蛋一般有两种加工方法,一种是做成松花蛋,另一种便是腌制。水边的胶泥加适量食盐和匀,用泥把鲜鸭蛋裹起放入瓦缸中腌制,大约一个月后红心鸭蛋就可以食用了。洗净煮熟,打开后红心鸭蛋蛋黄红亮亮的直流油,蛋清洁白柔嫩,让人看一眼便忍不住要流口水……
白洋淀渔家鲜
荷花不仅是白洋淀娇美的象征,而且用途极广,荷花莲子、莲藕、荷叶可供饮食及药物之用,才露尖尖角的荷叶在白洋淀人的手中成了一道朴素简单的美食——凉拌荷叶芽。摘下来的嫩荷叶芽,用水焯一下捞出凉拌,口感清凉、营养丰富,虽然味道微苦,但清凉去火,还能排毒养颜。
鱼头泡饼
白洋淀水产丰富,历史上就以盛产鱼、虾、蟹、贝、松花蛋、苇席、莲、藕、菱角而著称。当地人对吃鱼做鱼也是相当讲究,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鱼。春天吃鲂鱼,夏天吃乌鳢(黑鱼),秋天吃草鱼。开河时,也就是冰雪消融的时候吃屎包(学名鰟鮍)。五月,白洋淀的大青虾正值产卵期,通体透明,虾肉鲜嫩;秋高气爽的时候,螃蟹肉厚黄多,异常肥美。“鲶鱼尾巴鲤鱼头,鲂鱼肚皮一兜油。黑鱼籽、黑鱼肠,草鱼分段味道香。见了黑鱼肠,忘了孩儿他娘。”一条鱼哪个部位最好吃,白洋淀人更是了如指掌。
鱼鳞冻
白洋淀的美食,均是源自大自然的馈赠,虽然食材有些单一,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的美味佳肴。若想真正体味白洋淀美食的精髓,还需要细细感悟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以食为天”,读懂白洋淀纯真至味的饮食文化,你就读懂了白洋淀的另一面。(作者孔润常)
(来源寻味燕赵孔润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