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椿”香满村

 

【华商经济网讯】4月的京郊,春意盎然,“椿”意馥郁,正是老北京人说的“食椿”好时节。此时的香椿醇香、爽口、嫩如丝,让您一口下去,春天的清新瞬间就在嘴巴里舒展铺陈开来。

其中,平谷区樊各庄的香椿,有着“贡椿”的美誉;房山区上方山香椿叶厚芽嫩,颜色紫红,叶面油亮;门头沟区泗家水村的红头香椿头大抱拢、色泽红润光亮,且后两者都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京郊各区因地制宜地以“特”兴产,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好路子。

 

节庆里的“椿”日经济

 

谷雨节气前的东樊各庄村,桃花漫山遍野,红芽香椿满枝头。一年一度的峪口镇香椿文化节即将于4月19日举办。届时,“椿”+美食、“椿”+非遗、“椿”+艺术、“椿”+游园、“椿”+乡村咖啡等精彩纷呈的特色活动邀您“艺起· 拥抱‘椿’天。”

峪口镇樊各庄的红芽香椿是清朝时期的定制御贡品,又称“贡椿”。目前,该镇有标准化种植红芽香椿700亩,年产量达7万余斤,主要集中在东樊各庄村、西樊各庄村以及周边地区。其中,东樊各庄村香椿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闻名全国的香椿种植大村,被称为“中国贡椿第一村”。每年4月“食椿季”,香椿文化节就在东樊各庄村举办。“我们在做好东樊各庄村的‘一村一品’、深挖贡椿的文化价值、引进香椿矮化密植种植技术、借助乡村特派员,解锁香椿新吃法的基础上,今年在第二十六届平谷桃花节期间,举办香椿文化节,为节庆‘升温’,让香椿借势‘破圈’。”东樊各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奇说。

 

 

自2016年开始,峪口镇连续多年举办香椿文化节。宫廷香椿美食新吃法、峪口好物、“椿叶原野”艺术展、太空蚕科技文化产业园观光体验、博士农场科普研学、乡村民宿等活动项目精彩纷呈。节庆搭台,香椿唱戏的文化节,创造了新的“椿”日经济。据统计,仅2023年香椿文化节期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12万余元,游客接待量1万余人次,农副产品销售收入52万余元。

当走进第十个年头的香椿文化节成为集农业、休闲、美食文化于一体的品牌活动时,以“椿”为媒撬动乡村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以节兴农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联农带农稳促增收的生动实践

 

走进房山区韩村河镇圣水峪村,油亮亮的、香嫩嫩的香椿芽在春光的照拂下,舒展开身子,迎风招展。北京圣水太行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的社员们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农忙”,近3000亩的香椿进入采收期:采摘队一大早就出门上山打香椿;分拣队在分拣车间精挑细选;运输队将分拣包装好的香椿装车……“2020年以前,我们都是到村口摆摊,5块钱一兜都没人要,谁能想到去年香椿200元一斤,还不够卖的。”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采收场面,社员于海英不禁感叹道。扭转局面的是土生土长的圣水峪村人周文霞。2017年,周文霞回村创业,经营民宿之余又“瞄”上了村里遍地都是的香椿,“以前农户都是各干各的,香椿品质良莠不齐,我想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抱团做大香椿产业”。在村“两委”支持下,2020年,周文霞成立了北京圣水太行种植专业合作社,她一边盯生产端,加大对社员的培训力度,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与养护,同时,按照有机农业标准进行生产管理、制定严格的分拣标准、设计外包装盒等;一边抓着供应端,“今年,在中国农学院团队的研发帮助下,我们引进了等离子保鲜技术,可将鲜食香椿保鲜期延长一个月左右。”周文霞介绍道。

继而开发的上方山香椿酱、香椿面、香椿蘑菇、香椿红酒等深加工产品让村民“甜头”不断。“2023年合作社共实现收入480余万元,累计吸纳就业100余人。我们现有农户321户,社员除了土地入社收入、在合作社再就业收入、年底分红外,还有因销售深加工产品带来的二次分红,户均年收入2万余元。”

深耕一产,延伸二产后,周文霞又联合一起返乡创业的10名青年,推出10家民宿品牌“椿香谷”,以香椿宴为品牌,以香椿文化为主题,以“民宿+”为动力,村民又吃上了“旅游饭。”在此基础上,她又开始琢磨农文旅深度融合。“今年我们将推出农村传统流水席与香椿宴结合起来的香椿研学食堂,全镇500个‘香椿代言人’以太平鼓的形式为香椿做宣传推广活动。”周文霞说。

随着香椿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北京圣水太行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们愈发联得紧、联得长、联得牢,形成了以新型农业主体带动稳促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标准化+的“致富经”

 

在门头沟区雁翅镇泗家水村,刚刚采摘下来的一批顶芽香椿“坐”上顺丰快递的专车出山进城。望着远去的车子,泗家水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文武才松了口气。

去年的特大暴雨把近300亩的香椿地完全冲毁,还有好几百亩的香椿树也不同程度的受损,如何减少种植户的损失成为泗家水村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春节一过,泗家水村两委就免费为种植户发放种植有机肥;为受损地块给土培土,增加地力;围石垒堰加固受损地块;加强合作社的管理,连日来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地头查看长势,指导田间管理,保障香椿品质,继续走实走深“标准化+”的路子。

 

 

泗家水红头香椿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头大抱拢、色泽红润光亮,味香浓郁”等特点。“合作社2007年成立以来,统一购买有机肥、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挑拣香椿、统一使用‘泗家水’商标、统一销售,保障了香椿品质的同时,社员的收益也随着提高。”张文武介绍道。2023年,红头香椿标准化种植基地1300亩,年产量4.5万斤,合作社有社员103户,平均每户香椿产业年收入近6千元,也是村民主要的稳定收入来源。

“今年,为了减少受灾村民的损失,我们加大与顺丰、京东、抖音等电商合作力度,并开启预售模式,扩大了销售周期,提前获得收益;延伸二产,开发香椿酱、香椿木枕头、香椿木手串等;继续举办香椿采摘节,将一产与三产融合。”泗家水村党支部书记郭章峰说。

源于土,显于特,成于产的小小香椿,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乡村的向好发展。不管是以节庆为抓手,还是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联农带农作用,抑或是为乡村产业体质升级,各区都在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条,深挖“土特产”的多元价值,为乡村产业振兴添动力,为农民持续增收增活力。(作者:张庆华  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晓宸

 

导读

热点新闻

4月的京郊,春意盎然,“椿”意馥郁,正是老北京人说的“食椿”好时节。此时的香椿醇香、爽口、嫩如丝,让您一口下去,春天的清新瞬间就在嘴巴里舒展铺陈开来。
发布时间:2024/04/19
首页    节气看乡村·振兴更“京”彩    一树“椿”香满村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华商经济网)之转载作品(包括图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需求而采集提供,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对转载作品有任何异议,请在30日内联系本网删除。